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工程视界>> 文化讲坛>>正文内容
“卓越计划”下的工程伦理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0日    点击数:

伴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步伐,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为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上千万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而且逐步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为适应新形势下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新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由工程大国向工程强国跨越,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如今已有两批共194所高校进入“卓越计划”。

对大学生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应该是“卓越计划”课题中应有之义,应该成为高等工程院校尤其是“卓越计划”试点院校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

  • 工程伦理教育应该成为“卓越工程师”工程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

工程伦理就是当下接受的、各个工程师组织和工程协会所批准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以及工程师个人的道德理想、品质、观念和行为。[1]19简单来说工程伦理是工程活动中的社会伦理关系,是工程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规范。工程伦理教育就是对各类工程专业的学生、从事工程实践活动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的职业伦理道德教育。

1、人类的工程实践活动需要工程伦理道德规范加以约束。工程活动是人类一项复杂的生产活动,与人类自身、社会及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也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联。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的工程活动范围越来越广,工程概念的外延也越来越大,从传统的建筑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矿山工程、机械工程等逐渐延伸到了一些新兴领域如生物工程、信息工程、基因工程、生态工程、食品药品工程等。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项工程活动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项相关法律不够健全,在一些工程领域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缺失,工程事故、工程安全问题频发,如建筑工程领域的“楼脆脆”、“楼歪歪”,“夺命桥”、“吃人桥”问题;由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还有信息安全问题、转基因工程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给公众的身心甚至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也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敲响了警钟。严峻的现实促使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工程活动内在隐含的深刻重要的伦理问题。工程师作为工程决策、设计、实施、管理等实践活动的主体、关键,如何自觉地担负起对人类安全、健康、福利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责任,这应该成为工程教育的第一主题。

2、工程伦理素质应该是卓越工程师必备的首要的工程素质。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曾对“卓越计划”中的“卓越”的内涵作了这样的解释:“是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态度。”细细体味这句话,感觉意味深长,对于一个出色的工程师而言,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态度就是一种高尚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是对人类、社会、自然协调发展高度负责的人生态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我国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它强调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强调高等教育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些表述明确地阐释了“德”和“才”的关系。

“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中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作了规定,第一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较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博士标准中还规定了要有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第二有良好的市场、质量、职业健康和安全意识,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本科标准此为第三条)。两项标准中均包涵了工程伦理素质的要求而且位列其他标准之前,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的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有这样的认识:一个人仅有卓越的专业素质却缺少道德伦理的约束,那么他对人类而言可能是一个可怕的敌人。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如二战时期的石井四郎本是世界顶尖级的细菌学专家,可以利用其学术专长为人类医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个人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极度缺失的他,人心泯灭,致力于细菌战的研究,给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成为用科技杀人的刽子手。

工程师是科技转化成为工程的媒介,工程活动能否协调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能否对工程实践潜在的风险作出预测和控制,工程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工程师只有懂得工程伦理规范,在工程活动中内化为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责任感,才能用卓越的专业技术化解危机,造福人类。

因此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除通过扎实的专业训练增强其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外,必须加强工程伦理教育,通过对工程决策、设计、实施、管理全过程中隐含的伦理道德规范的教育,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工程伦理意识,让伦理责任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对工程活动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当前我国高等工程院校工程伦理研究及工程伦理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工程教育国家,但是我国的高等工程院校工程伦理研究及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晚。笔者仅通过对中国知网刊载的有关工程伦理和工程伦理教育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虽然统计不够全面,但也能从中看出我国工程伦理及工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发展状况。

  1. 国内外工程伦理研究现状

2012年2月末,笔者在中国知网文献总库中以“工程伦理”为主题共检索到411条记录,除去重复者,共得到391条记录,对这些记录的文献按发表时间从国内外两个角度加以整理对比得图表(一),同时又加“并含教育”条件在已得文献中进行第二次检索,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图表(二)。

 

通过图表一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工程伦理的研究最早源于1996年,之后十年发展缓慢,自2006年开始呈迅猛发展态势。而国外此项研究起步较早且一直平稳发展。

国外对工程伦理的关注最早始于美国。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工程师职业学会成立,如电气工程师学会、土木工程师学会,这些学会起草的伦理准则中就表达了对工程伦理问题的关注。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尤其是二战后工业的高速增长与人类的生存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产生了矛盾,引起了科学家、工程师们的广泛关注。1947年,“美国工程师职业发展委员会(ECPD,即后来的工程和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的前身)起草了第一个跨学科的工程伦理准则。” [1]69直到20世纪70年代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工程伦理学,许多大学开设了工程伦理相关课程。迄今为止, 美国工程伦理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在实践应用层面上也建构了比较完善的工程伦理教学体系。[2]2-3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在工程伦理领域还是空白。1996年上海高教研究发表了浙江大学董小燕的《美国工程伦理教育兴起的背景及其发展现状》,作者对美国工程伦理教育兴起的背景及最新发展情况做了初步考察,旨在引起我国工程教育界对工程伦理及其教育问题的重视。这是中国知网刊载的最早的一篇中国学者在工程伦理研究方面成果。之后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如1998年西南交通大学的肖平、徐行言、李素萍,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唐永进、西南民族学院的王一多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的资助下对工程伦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于1999年末推出了我国大陆第一部《工程伦理学》(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填补我国工程伦理研究上的学术空白。[4]95

从我国工程伦理研究的早期成果的内容上看,对工程伦理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入,或在工程科技哲学中谈及有关伦理的思想,或是在具体领域工程中分析伦理问题,如2001年中国社科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甘绍平发表了《基因工程伦理的核心问题》,2002年南京审计学院徐少伟发表了《建筑工程伦理初探》。随着工程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界逐渐形成了大工程观,尤其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工程的发展,工程问题不断出现,这逐渐引起了学术界对各领域工程活动中存在的伦理问题的关注。从2006年开始有关工程伦理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2007年3月17-18日由浙江大学和《哲学研究》杂志社共同发起的全国首次工程伦理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召开。这次会议汇集了西南交通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工程与社会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东北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社、大连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近二十所国内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代表,洛杉矶洛约拉·马里芒特大学西佛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菲利普·赫梅林斯基也参加了此次学术会议。[3]37西南交通大学的肖平教授曾这样评价“这是工程伦理学的首次全国性的研讨会,这是工程伦理在中国大陆成长的重要事件”[3]39这次研究会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工程伦理问题的研究。仅2007年学界就发表了52篇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三届工程伦理研讨会。

  1. 国内外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现状

图表(二)是对国内外工程伦理教育研究情况对比,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国内外工程伦理教育状况。

 

美国工程伦理教育类课程到70年代后期已多达1000余种。80年代以来,美国工程和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一直要求:凡欲通过鉴定的工程教育计划都须包括伦理教育内容。[5]75。20世纪90年代,西方一批工业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相继进行工程伦理研究和教育实践,但令人遗憾的是,大陆的工程伦理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尚属空白。[5]95荷兰是欧洲在工程伦理教育方面进行得最好的国家,1998年工程伦理已经成为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的台湾地区,中原大学、清华大学、元智大学和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开始设立了工程伦理课程。1997年华中理工大学政法系洪明写了《台湾的通识教育》一文,其中就介绍了台湾清华大学和中原大学开设的“工程伦理”课程对学生在其未来工程生涯或专业工作中的道德自律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

我国大陆对工程伦理教育问题的研究是对工程伦理问题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同样也是在2006年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开始升温,浙江大学是最早研究工程伦理教育且成果颇丰的高校之一,到目前为止成果已达21篇,尤其是对国外工程伦理教育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继董小燕之后,2006年以来浙江大学推出了一系列对美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成果,如丛杭青、沈琪等翻译的美国学者查尔斯·E·哈里斯、 迈克尔·S·普里查德和迈克尔·J·雷宾斯合著的《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大陆最早的三升体育平台工程伦理的译著。同时浙大的学者们还对美国工程伦理的起源、发展现状及启示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国进行工程伦理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3、国内工程伦理及工程伦理教育研究中需解决的问题。综合中国期刊网上刊载的论文及三届工程伦理研讨会交流主题来看,国内有关工程伦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程伦理的基础理论问题”、“国内外工程伦理比较研究”、“工程人员伦理意识与社会责任” 、“工程活动过程中的工程伦理研究”、“工程师与可持续发展”、“工程中的利益与风险”以及“工程伦理教育和工程案例的伦理学思考”等方面,这些成果集中反映了我国三升体育平台工程伦理及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和探索。但从国内的工程伦理教育实践角度来看还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3]

首先,绝大多数工程院校尤其是“卓越计划”试点院校对工程伦理教育重视不够。根据中国知网提供的文献作者来源单位,笔者作了初步统计,仅有来自58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参与工程伦理问题的研究与探索,而其中来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高校的有36所,在这36所中真正开设工程伦理课程的也只有十几所。而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截止2010年已达1003所,纳入“卓越计划”试点的高校也达到了194所,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由此可见我国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对工程伦理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笔者曾对卓越计划中的十三所院校拟定卓越方案进行深入研读,虽然多数学校在人才标准中提到与工程伦理相关的人文素养教育,但也只是轻描淡写,有的只是方案培养目标后边的点缀而巳,更重要的是缺少相关的课程支撑,有的即以思政课代替。

其次,成果分散,研究角度各有侧重,缺乏系统的有机的整合,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的工程伦理教材体系。到目前为止成果多是论文形式,对工程伦理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译著很少。笔者从国家图书馆检索到与工程伦理相关的共十篇著作,其中台湾的专著或译著有六部,大陆出版的有四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肖平的《工程伦理导论》,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唐丽的《美国工程伦理研究》,成都理工大学汤敏的硕士论文《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及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丛杭青、沈琪编译的《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此外还有没被国图收藏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李世新的《工程伦理学概论》。

再次师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通过对来自58所院校的工程伦理研究者进行分析,发现除个别来自工程专业院系外,绝大多数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专业有法学、哲学、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缺乏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背景,而工程伦理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需要教育者具有综合学科知识背景。

此外,我国工程行业缺少不同工程技术人才的行业标准。

三、以“卓越计划”的推进为契机强化工程伦理教育的对策

针对我国工程伦理问题和工程伦理教育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以推进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高等工程院校尤其是卓越试点院校应该增强进行工程伦理教育的紧迫感,全面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研究与探索。

1、从工程管理部门角度,要深入研究工程行业技术标准及在工程实践中可能存在的伦理问题,制定工程技术的行业标准,把行业所需工程伦理意识用规章制度的形式规范下来,明确工程相关参与者的权责,真正做到有章可循,以此来引导我国高等工程院校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体系的建设。

2、从教育主管部门角度,要积极组织工程伦理方面的教研、校际交流。集结国内研究力量,组织人员深入研究国外工程伦理教育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国内一些高校已经进行的教学探索成果,翻译或编写教材,以卓越试点院校和试点专业为基础逐步推进工程伦理教育实践同时要加大师资培训,尤其是提升工程技术专业教师的工程伦理意识和素养。

3、从学校层面看,首先要高度重视工程伦理教师团队建设和工程伦理课程建设。要广泛吸纳哲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专业教师从事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结合各自专业知识背景,打造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背景互补的教学团队,以弥补以往研究中学者学科背景单一的状况,以便在工程伦理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扬长避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形成工程伦理教育合力。同时要构建教学目标明确并且切合现代工程实际、教学结构合理、教学体系完整科学的工程伦理课程体系,并把工程伦理课程纳入工程专业尤其是卓越试点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体系中。

其次,研究探索具有实效性的多样化的工程伦理教育教学方法,注重课堂与生活的结合,理论与实际、实践的结合,专业教育与伦理通识教育的结合,在专门开设工程伦理课程的同时,还要将工程伦理教育融合于专业课、思政治课教学之中,实现教学环节渗透。教学要从案例分析入手,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关注现实的工程伦理问题,认识到工程伦理的实际应用意义。还可以发挥校园网络的作用,在校园论坛上开辟工程伦理研讨栏目,形成全校三升体育平台现实工程伦理讨论的互动效应,在讨论中实现对学生的自我教育。

再次要树立工程文化观,重视学校工程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自高中阶段的分科教育以来,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缺失,与卓越工程师的标准有很大距离。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还需要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来实现,即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既要一如既往的通过加强专业实习和校企合作提升工程技术专业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的工程创新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探索工程文化教育的新内容:如文化公选课、文化讲堂、校园文化活动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工程文化素质教育,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李世新.工程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肖平.工程伦理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3.

[3]肖平.2007年工程伦理学学术会议报道[J].学术动态,2007(3):37-38.

[4]刘平斋.一部拓荒之作--评《工程伦理学》[J].天府新论,2000(5):95.

[5]董小燕.美国工程伦理教育兴起的背景及其发展现状[J].上海高教研究,1996(3):74.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大学英语教学中工程文化素质的渗透探究
?下一篇:从工程哲学视角审视测绘卓越工程师素质的构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三升体育平台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