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重点学科专业>> 重点学科>>正文内容
交通运输工程省重点建设学科“十二五”建设规划
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09日    点击数:

一、十一五期间学科建设现状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和重点。三升体育平台:在近60年的办学历程中,紧密依托交通行业开展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工作,使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成为三升体育平台:最具传统优势和特色的主干学科,同时也是黑龙江省省属高校中学科体系最为完整、专业设置最为齐全、硬件设施配备先进、综合办学实力一流、学产研协调发展的一级学科。三升体育平台: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拥有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全部四个二级学科。其中,“道路与铁道工程”为“十一五”期间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为校级重点学科。此外“汽车运用智能交通技术实验室”、“寒区道路工程技术实验室”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寒区公路施工及养护新技术新材料研发中心”为省高校校企共建工程中心。三升体育平台: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覆盖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道路养护工程、交通运输、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交通工程、物流工程七个本科专业,其中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交通运输、车辆工程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车辆工程专业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1.学科方向

结合三升体育平台:办学定位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本学科“十一五”期间构建了以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为主体的、先进的学科研究体系,形成了“交通安全与环境,交通信息与控制,汽车零部件设计制造与电子控制技术,汽车节能、排放控制技术,寒区道路设计,寒区路面材料与结构,寒区道路病害与防治等学科方向明确、资源雄厚、学术活跃、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车辆运行性能、车辆安全、节能与排放、车辆故障诊断、交通运输管理与控制、寒区道路材料与改性、寒区路面结构与性能、寒区道路病害与防治、寒区桥梁维修与加固等领域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在全国同类学科领域中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学科队伍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通过自身培养和人才引进来加强学科梯队建设,从而不断提高学术科研队伍的整体水平,使学科梯队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日趋合理。截止到2010年末,本学科现有人员68人,具有博士学位28人,博士学位占学科人员的比例为41.2%,硕士以上人员占学科人员的比例为98.5%;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1人。学科队伍中,拥有一批由省中青年专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优秀教师、全国宝钢奖优秀教师等组成的学科骨干;部分人员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内燃机学会、中国交通教育研究学会、黑龙江省公路学会、黑龙江省汽车工程学会、哈尔滨市交通工程学会等国家级、省级学会担任常务理事和理事;学科带头人张洪田教授担任《交通科技与经济》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省中青年专家苏群教授担任全国高等学校化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本学科拥有“道桥工程”、“车辆工程”2个省级教学团队和“寒区道路材料改性与道路病害防治技术”、“汽车运用与安全技术”2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和发展,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现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年龄、职称、学历、学缘),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科队伍。

3.科学研究

十一五期间,本学科先后主持国家(交通部)西部项目子课题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5项,厅局级科研项目89项,企事业委托项目12项,累计科研经费达500余万元;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11项;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有44篇被SCI、EI、ISTP等国际检索收录;出版专著和教材65部。科研立项取得明显突破,科研经费逐年提高。“基于GPS的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研究” 和“寒区路基固化土技术”等一批具有标志性的科研成果达到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得到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教学与人才培养

充分利用学科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学科专业建设和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科覆盖专业中,有4个学校重点专业和3个省级重点专业,其中2个专业被遴选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有22多门课程列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和精品课程,其中《道路勘察设计》、《土木工程材料》、《桥梁工程》、《汽车构造》、《汽车维修工程》等5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多年来,本学科依托行业企业,以产学合作为途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积极开展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的建设和申报工作,先后与哈尔滨工程大学、长安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现已连续招收5届,联合培养博士生5人,硕士生52人,为交通运输领域培养、输送了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学科人才培养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积极开展面向行业企业的职业培训,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先后开展了道路工程监理、道路工程试验检测、道路工程路政管理、道路工程养护、道路工程新技术、汽车评估、交通事故鉴定、汽车维修、汽车营销、保险理赔等方面的职业技术培训和Pro/E、ANASY软件认证培训以及产品服务工程师、汽车维修工程师等专业培训。累计为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培训各类在职技术人员500余人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交通运输和管理人才培训中心”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汽车制造和维修人才培训中心”。

5.学术交流

本学科本着“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积极拓展学术交流渠道,加强与国际国内学术界联系。在“十一五”期间,接待国内外专家来访11次,选派16名教师到日本、英国、德国、奥地利、瑞士、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习、培训;主办国际会议3次,主办与参加国内会议20余次;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科技合作,与日本新泻大学、日本长冈工业学院、日本丰田公司、日本汽车研究院、德国博世公司、奥地利AVL公司、美国PTC公司、卡特彼勒公司等国际知名大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加强与国内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所、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等一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单位的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学术交流、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使得本学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学术氛围日渐浓厚,国际化水平日益提高。

6.条件建设

“十一五”期间,经过新建和扩建,使具有试验研究特色的实验室、研究室、研究所、工程中心达到23个,实验室总面积7300多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值4100余万元。拥有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高校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其中“汽车运用与智能交通技术实验室”拥有进口汽车底盘测功机,发动机测功系统,燃烧分析系统和排放分析系统,交通信息采集与指挥系统等先进设备;“寒区道路工程技术实验室”拥有国内先进的美国SHRP计划成套设备,低温环境试验设备,东北三省唯一的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路面结构材料温缩变形的“约束冻断仪”等,使本学科的实验室建设及设备条件在一些方面达到了省内高校独有,国内同类院校领先的水平。

二、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建设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团队建设为基础,以科研项目为抓手,以规章制度为保障,以科研基地平台建设为支撑,以资源整合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为方向,主动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战略需要,遵循高等教育和学科建设的发展规律,顺应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立足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完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组织管理体制,不断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和特色,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学科综合潜力,不断提高学科层次,突出学科重点,强化学科优势,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和质量,以实现学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三、学科建设总体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本学科建设立足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三升体育平台: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深厚的行业背景和传统优势,在继续保持和发扬原有学科特色与研究方向的基础上,以建设国家级重点学科为长远目标,紧跟学科前沿发展动向,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使学科硬件条件有明显改善,科研氛围不断增强,科研水平和实力得到较大提升,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从而为学校提升办学层次、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科研实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力争在本学科领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授予,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平台建设,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获批,三大检索收录论文、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面建设取得重要突破。使三升体育平台: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成为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重要的科学研究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社会服务中心、以及人才培养中心。为我省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和发展“十大重点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进一步扩大三升体育平台: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在全省以至全国的影响力。

四、学科建设主要任务与建设思路

1.学科方向

围绕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研究的核心领域,通过产学研合作和学科平台支撑,强化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注重研发成果的市场转化和实际应用,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不断提升。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面向行业企业为中心,不断扩展学科的研究领域和方向,逐步探索凝练形成具有一定区域特色、优势明显、前景广阔的学科研究方向。在现有研究方向的基础上,通过学科交叉、资源整合、集成创新,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面推动“先进车辆运行控制及仿真技术,车辆安全、节能、排放控制及故障诊断,先进交通运输系统管理与控制,寒区道路材料与路面结构,寒区道路病害防治与桥梁维修加固”等学科研究方向上取得新的突破。

2.学科队伍

重视和加强学科队伍建设,立足博士化、工程化和国际化方向,建立学科带头人负责制,指导学科科学发展和带动学科快速发展。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强化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的培养和引进,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领军作用。注重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使得学科发展梯队能够有序衔接和后继有人。继续实行“外引内培”双结合方针,不断优化学科队伍结构,重点吸引学术水平高年富力强的教师积极参与学科建设,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三年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有一定数量规模、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思想活跃、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结构合理稳定、有后续发展潜力的学科梯队。预计到2015年末,学科人数基本稳定在70人左后,力争培养省级层面杰出人才1~2人;获得博士学位8~10人,博士学位人数占比达到50%;校级科技创新团队立项建设1~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立项建设1个。

3.科学研究

以科学研究为牵动,促进内涵式发展,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要使科研工作和学科发展上层次、上水平,注重项目内涵,提升项目层次,培育一批学术价值高、有社会影响力的高水平科研创新成果。按照现有的科研条件和成果基础,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年均科研经费达到150万元;年均发表学术论文30~50篇,其中被SCI、EI、ISTP等国际检索收录5~8篇;年均申请国家专利3~5项;年均获得市厅级科研项目15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以上;年均获得市厅级科技奖项2项以上,省部级科研奖项1项以上;年均成果转化1项,产生经济效益500万元。

4.教学与人才培养

在“十二五”期间,本学科将加强教学改革,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形成以科研促进教学发展、以科研强化人才培养、以科研提升人才质量的良性循环。继续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建设和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改革探索工作。预计到“十二五”期末,获得省级教研课题立项5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

在“十二五”期间,构建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力争获批或达到国家级精品课 1门,新增省级精品课1~2门、学校精品课2~3门。主编出版高水平教材或专著10~15部。年培养本科生1300人左右,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5~20人,取得本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5.学术交流

在“十二五”建设期间,继续加大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行业企业单位的联系,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积极主办、承办、协办各级各类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鼓励和支持学科梯队教师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定期举办工程师论坛和各类学术讲座,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专家来校讲学、作学术报告,跟踪学科前沿,提高学科团队的科研和学术水平,不断扩大本学科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推动学科不断发展和上层次上水平。预计到“十二五” 期末,主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1次,主办影响较大的学术会议2~3 次;开展国际合作项目2~3项;每年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20~30人次,举办学术讲座10~15次,参加国内外访学和培训10~15人次。

6.条件建设

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实验室设备的教学及科研能力,保证大型设备的正常运行,加大对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进行必要且足够的投入,确保设备被充分有效利用,继续强化与高新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创新合作模式和组织架构。改善实验室环境,完善实验室条件,加强实验室软硬件和场地、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实验设备的维护,定期进行设备标定。探索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教学科研实验室的管理、维护和保养制度。在完善现有实验室建设的同时,通过联合和共享机制,积极拓展新的校外科研基地及实训基地。引进一批与学科发展密切、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的实验仪器设备和软件,使实验室的研究条件与学科方向联系更密切、支撑力度更明显。预计到“十二五” 期末,本学科将拥有实验室总面积不少于8000m2,仪器设备总值达到5000万元以上,其中5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00 台(件),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40台(件)。并对已有设备进行必要的维修、二次开发,自行研制部分相关的仪器设备。争取吸收企业资金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和科研基地1~2个。每年购入国内外图书达到2000册,订阅国内外期刊达百种。

五、拟取得的标志性建设成果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本学科建设取得以下具有标志性的建设成果:

1.将“汽车运用与安全技术”和“寒区道路材料改性和道路病害防治”2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至少建成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2.将“汽车运用与智能交通技术实验室”和“寒区道路工程技术实验室”建设成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或重点建设实验室;

3.将“寒区公路工程施工及养护新技术新材料研发中心”建设成为省部级工程研发中心,将“汽车性能及装备制造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成为省高校校企共建工程研发中心;

4.学科队伍中博士人员的比例达到50%以上,学科带头人达到省中青年专家层次或水平,引进科研领军人才2~3人;

5.实现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零的突破;

6.实现各级别纵横向科研经费总额800万元;

7.发表被三大检索收录学术论文不少于30篇,出版学术专著每年至少1部;

8.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不少于2项,国家发明专利至少5项;

9.主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至少1次,国内学术会议2~3次,争取出国访问学者10人次;

10.获得“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授权点或试点单位。

六、保障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国家有关教育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从建设高水平工程技术大学的高度,充分认识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对三升体育平台: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依托学科建设,带动其他相关学科发展,强调学科交叉互补、集成创新。要形成“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为主、教学为辅”的理念,着力推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建设和发展。

2.健全组织,强化责任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建设需要学校的顶层规划与设计,加强对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建设的组织、规划、监督,成立由校领导任组长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学科的建设规划、人才培养与引进、资金投入与使用、责任落实与监督等重大问题。建立健全学科建设问责制度,明确并落实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以及相关责任人应有的权利和责任。

3.加大投入,提供保障

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资金按时足额到位,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建设提供保障。通过广泛吸收来自各方的建设资金,同时强化自身创造效益的能力,保障每年用于学科建设的资金和设备投入,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每年保障在学科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以及条件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并保障资金分配的合理性。

4.健全制度,科学管理

建立健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建设的相关制度。制订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建设年度计划与中长期发展规划、学科建设责任人责任追究制度、学术带头人岗位奖励制度、学科带头人培养制度、学术带头人培养和学术团队专项培养基金制度,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评价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创新教学与科研管理制度等等。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黑龙江工程学院 交通运输工程“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三升体育平台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