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达人对张洪田校长的访谈
学校三升体育平台>> 三升体育平台>>正文内容 打印文章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08日 来源:教务处

黄达人(以下简称“黄”):谈到“错位发展,差异竞争”,不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有过类似的提法,而你们是在合校升本之初就提出来了,是比较早的。请你谈谈提出这一发展策略时的思考,以及这些年来是如何落实的。

张洪田(以下简称“张”):我们学校是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两所全国示范性高工专学校合并组建的地方本科院校。这两所学校都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和行业办学背景,都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其中,原省属黑龙江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是1952年建校,曾被誉为“龙江交通建设的黄埔路军”;原冶金部属哈尔滨工程高等专科学校,也就是原哈尔滨冶金测量专科是1953年建校,一直享有“南有武测,北有哈测”的美誉。

学校成立之初,面临并校融合、层次提升、创新发展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可以说是百业待举,其中,如何定位,如何发展确实是一道难题。解决好这道难题需要经验、需要智慧、需要魄力,更需要远见;解决好这道难题也是对学校第一届班子的考验。说到这,就不能不提到首任院长魏兆胜同志。当时,魏兆胜同志负责全面工作,他一方面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一方面认真分析学校发展的历史,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心血,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认识。魏兆胜同志讲到:当今条件下,作为一所新建的以工为主的本科院校,已无法再走精英之路,必须在办学理念上突破传统大学的固有观念和模式的束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走出一条创新之路。魏兆胜同志指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教育在人才和科技等方面的支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这是我们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所在。我们要按照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经济社会的需求,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这个空间就是“错位发展”。学校上下经过多次反复地研究、讨论,最后确定了“立足地方,面向全国,主动服务交通、冶金等行业和区域经济,培养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基层,具有现代科技与管理知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明确了“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发展,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突出了面向基层和一线,突出了应用,这些都写入了学校“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今天看来,“办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确实是我们恰如其分的定位,十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这一定位。

从办学定位出发,学校凝练了四个发展观(科学发展、错位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和五种质量观(发展质量观、目标质量观、需求质量观、多元质量观、特色质量观)。其中,“错位发展观”明确提出要从实际出发,不盲目攀比、不贪大求全、不照搬照抄、不简单延伸、不降低标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实现发展。“五种质量观”中,“发展质量观”强调每个学生都能成人成才;“目标质量观”强调人才培养质量与学校自定目标相符合;“需求质量观”强调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多元质量观”强调人才标准的多样性和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特色质量观”强调学校培养的人才要有特点、有优势、有竞争力。

黄:方向把握的准,认识到了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在当时的历史发展阶段是比较难得的。那么你们是如何落实这一办学定位的?

张:让广大教职员理解和接受学校办学定位也非易事啊!学校开展了以转变思想观念为核心的大讨论,多次召开干部务虚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教学工作会,宣讲、解读、讨论,历时两年多时间。与此同时,学校一手抓条件建设,一手抓教学改革,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首先,围绕龙江和行业发展需求规划学科专业布局,着力打造交通、测绘学科专业的优势、特色,带动相关学科建设;其次,师资至关重要,一方面要稳定并加强原有教师队伍,一面还要引进急需的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第三,那就是发挥行业办学传统优势,巩固和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依托合作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探索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面向工程一线的人才培养定位。此外,学校非常珍视多年办学的文化积淀,把工程文化教育作为重要的办学理念,将工程教育与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在文化育人方面,我们始终非常重视并做了大量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学校的一个特点,后面我还会谈到。

升本之初的几年,可以说是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正是“错位发展,差异竞争”办学思路和策略,始终引领学校主动适应并服务龙江经济发展的定位,积极响应龙江建设和交通、测绘行业发展需求,避免了不必要的弯路,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短短十年时间,从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成为一所成熟的本科院校。

黄:听了你的介绍,我对学校发展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有一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定位不准,发展目标不清,延缓了发展的步伐。你们坚持“错位发展,差异竞争”,利用十年时间迅速发展成为一所成熟本科院校,让我很受启发。你们在建设发展中,一定有很多不同于老本科、具有自身特色的想法和做法,请你详细地谈谈。

张:这正是想跟您交流的话题之一。近两年来,我们一直在梳理学校的发展历程,希望得到启迪,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帮助我们更好地认清形势、把握趋势,规划好学校的未来发展目标和路径。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作为新建本科院校,一定要走符合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的创新发展之路。这其中,合理确定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非常重要,而抢抓发展机遇推动改革同样非常重要。十四年时间里,学校正是把握住了几次重大的机遇,并结合实际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加强建设,才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

黄:抓住机遇才能赢得未来,这确实非常重要。

张:总结过去,思考现在,放眼未来,我们把从2000年合校升本到2020年的20年时间,以一个五年规划为一个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和两次转型。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两个阶段,我们完成了从专科到本科的一次转型,实现了办学层次提升;2011年到2020年,也是两个阶段,我们将完成从新建学院到新型大学的二次转型,实现发展目标。

黄:很清晰!请你详细说说在各个阶段是如何把握机遇的。

张:第一阶段,2000年学校合并升本到2005年,是学校本科办学的起步阶段。学校党委提出以升本为机遇,号召全体教职员工以“提升办学层次”的要求为引领,发扬“昂扬向上、团结协作、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学校精神,积极投身各项建设工作。条件建设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校园迅速变化,大家的热情和干劲非常高。学校条件改善、办学规模扩大,主要是集中在这一阶段。2004年,学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标志着达到本科办学的基本要求。

第二个阶段,2006年到2010年,是向成熟本科迈进的阶段。这五年里,学校把迎接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作为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好的机遇。学校经过大量调研,讨论,结合实际,提出实施“四个转变”,即领导班子由强调深度融合、团结合作向建设学习型、创新型转变;发展模式由大规模基本建设的外延式发展向优化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发展阶段由强调专科向本科过渡、构建本科教育体系向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和水平转变;发展重点由强调研究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同时,学校以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推出了“五大体系、十项工程”,构建了以人才培养为主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运行管理、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教育科学研究等‘五个体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和谐规范的工作框架;并进一步确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建设、精品课程与特色教材、教师和教学管理队伍、实验室、实习基地与创新平台、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教学运行管理系统、教育科学研究系统、学生管理与学风建设等十项建设工程。既理清了教学工作的内在关系,整合了教学建设的总体任务,又建立了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规范严格的工作系统。

黄:“四个转变”和“五大体系、十项工程”,可以体会到你们的发展思路非常明晰,目标任务系统、科学,措施也更具体、可操作,应该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张:正像您说的那样,“五大体系、十项工程”建设历时近三年,覆盖面广,参与人员多,扎扎实实,成果丰富,有力推动了办学水平全面提升,大家至今记忆犹新哪。截至2008年初,学校全面修订了36个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编写了全部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建立了完整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学校引进了硕士以上人员近百人,拥有了省级名师;学校与日本丰田、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等国际大公司合作建设了丰田实验室、卡特彼勒实验室等多个专业特色实验室。争取到了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和日行贷款的资金支持,并自筹资金1000余万元用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与哈尔滨电站集团等地方龙头企业签署了共建协议,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达到120多个;大地测量学与测绘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两个学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测绘工程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交通运输专业成为省级重点专业;拥有了省级精品课和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得省级以上教育科研成果奖15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招生实现了省内全部一志愿录取,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社会认可度逐年提高。2008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校发扬传统,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工程能力培养的做法得到充分肯定,专家组给予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的高度评价,这给全校教职员工以极大的鼓舞。

黄:你们很好地抓住了教育部开展水平评估这一契机,做到了‘以评促建’,内涵建设得到了大幅提升,为学校发展、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也正是国家期待的效果啊。

张:我完全同意,学校发展建设就应该与国家需求相一致。到2009年评估整改工作完成,可以说,学校已经成为了一所成熟的本科院校。同年,学校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两所应用型本科建设试点院校之一,列入了高教强省建设规划,初步形成了省内新建本科院校的领先优势。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给学校带来了参与教育部和省重大改革试点项目的机遇。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经教育厅推荐和专家组考核,学校被确定为首批61所试点院校之一,也是我省唯一一所参加此项试点的省属本科院校。同年11月,学校“基于工程文化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确定为黑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月,学校被确定为我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成为唯一一所同时承担国家和黑龙江省三项试点任务的省属高校。三项试点把学校发展与国家高等教育改革、黑龙江省高教强省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学校发展赢得了机遇,打开了空间,巩固了学校在全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领先、全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居前列的地位。至此,学校实现了由专科到本科的一次转型,也坚定了“做精、做特”的决心和信心。

黄:十年时间,从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成为国家和省级重大试点项目的承担高校,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一次转型之路是扎实的,是成功的。第二个十年里,你们将怎样完成二次转型?

张:简单地说,学校将不断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大学职能,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完成从新建学院到新型大学的二次转型。

2011年到2015年,也就是“十二五”时期,是学校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二次转型的起始阶段,学校以“三项试点”为牵动和载体,推动各项建设和改革工作。为做好“三项试点”工作,我们确实下了大功夫。首先是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卓越计划”旨在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各类型卓越工程师。“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旨在推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引领的办学改革,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整体提升,办出特色。“基于工程文化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旨在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探索以工程素质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三者的核心任务和目标是一致的。其次,学校将“三项试点”工作写入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列为年度核心工作。校长及部门负责人亲自负责,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了统筹推进的建设方案。方案明确提出:“坚定不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引领,各项试点工作整体推进,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实力全面提高,努力实现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技术大学的建设目标”;方案确定了“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改革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加强教学基础工作建设,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推动国际化发展”等6项主要任务。

:“三项试点”目标一致,整体推进,这一举措非常好,值得推广借鉴。请你具体谈谈三项试点实施以后学校发生了哪些变化。

张:随着三项试点的推进,学校变化非常明显,说起来,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办学理念不断更新。学校坚持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需求,“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更加明确。在“明德求真,知行合一”校训基础上,提出了“应用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和“开放办学、内涵发展、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治校方略,需求导向、开放办学、特色发展的观念牢固树立。二是打造了学科专业优势。测绘科学与技术和交通运输工程两个一级学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着力建设了材料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校级重点学科,扶持发展管理学、理学学科,学科结构逐步优化。重点建设测绘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土木工程等7个省级重点专业和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地方支柱产业增设新专业,提升了学科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符合度。2012年,学校有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合作开展科技服务,科研服务经费已经达到3500万元,学校正在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三是构建了开放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总结卓越计划等改革成果,深化合作育人,着力打造“工程师摇篮”。依托校企合作,全面修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3+1”模式,重新梳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三大内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平台+模块”的开放式课程体系,形成了以“一条主线、二大体系、三个平台、四个结合、五个系统”为特征的新版培养方案。推行学分制,构建了“目标多元化、体系开放化、方案弹性化、过程动态化、质量标准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四是构建了校企合作育人新机制。校企合作本来就是学校的传统优势,也是新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重点是选择与什么行业、企业合作,这影响着学校的服务面向定位和人才培养特色,合作的范围和深度,也影响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水平。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与国际国内大企业和地方企业群的合作,先后与10余家国际500强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与瑞士徕卡公司、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美国国家仪器公司共建了3个特色实验室。依托卓越计划,学校的土木、机电、电气、材料等四个二级学院分别与企业共建了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测绘学院与黑龙江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合作共建了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这些都是建立在长期合作基础上的。学校先后开设7个企业冠名班,建设了汽车维修、交通运输与管理、交通与物流等行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紧缺人才。学校有测量工程公司、交通工程监理公司2个甲级资质公司,承揽大量科技服务任务,不但在学生培养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服务了地方建设。学校建设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了寒区公路养护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新技术新材料研发中心等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面向龙江重点发展产业建设了云计算与大数据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卫星导航技术应用实验室等,不但成为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行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更是育人平台。拿测绘专业来说,学生在校期间平均要参加两个工程项目,有的学生大三就被用人单位相中了。五是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推出了“教学名师工程”、“教师全员培训计划”、“青年教师成长计划”、“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建设了道桥专业和车辆工程专业两个省级教学团队,培养出了2名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1名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值得一提的是,这名龙江学者是学校的一名青年教授,他的当选不是偶然的,校内一批青年博士都在快速成长,正逐步成为学校发展的栋梁。目前,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比例超过80%,“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42.5%;学校还聘任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形成了“双结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结构、水平都有了大幅改善,适应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科研和服务的需要。六是工程文化教育特色日益彰显。学校始终高度重视文化育人功能,把工程文化教育理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强调工程教育与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实施了包括工程文化课程、工程文化基地、工程文化活动、工程文化环境、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研究在内的“六位一体”的工程文化教育体系建设。建设了全国首个以传播工程文化理念,开展工程文化教育为主题的工程文化博物馆。开馆以来,接待了学生和参观人员数万人次。开展了企业冠名的科技大赛,引入了企业文化。目前,每个二级学院都拥有至少一项企业冠名的技能大赛。我们的测绘杯技能大赛从专科时期就举办,至今已经20届,项目已增加到十余项,规模已扩大到东北三省十余所院校,整个活动历时一个月。土木学院的“龙建路桥杯”已经扩展为包括土木知识、工程结构设计、立交桥设计、测量技能、路桥风采摄影等五项赛事的系列大赛,吸引了包括哈工大、哈工程大学等在内的省内高校土建类专业学生前来参赛。这些赛事已成为学校工程文化活动的品牌,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了高质量的就业,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声誉,已经在东北地区形成了区域影响力。我们的校园环境和“工程视界”网站建设也都是下了功夫的。

黄:扎实建设,稳步推进,成效非常显著。你们的校园环境,尤其工程文化博物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没有特别针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这也是当前的一个热点?

张:有啊,我们有一个自己的做法,就是整合校内资源,建立了一个虚拟学院,叫“致用学院”。致用学院由拓展学习、科研竞赛、创新创业、对外交流等四个平台构成,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致用学院,学校根据需求配置师资、设备、空间等资源,帮助师生完成各种跨学科专业、跨部门的合作学习、合作研究、合作竞赛等活动,使资源得到更好利用,师生学习和发展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我们和厦门理工等学校联合开展交换培养,截至目前,近百名学生通过致用学院增加了多校园经历;数百名学生通过拓展学习平台获得了第二学位。2012年,学校成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这两年来,开展了创新创业项目近300项,其中,国家级的67项。近万名学生参与了科研和创新创业实践,数千名学生参与到各级各项赛事中,斩获全国性大奖30多项,省级奖150余项。

黄:利用虚拟学院整合资源,确实是很独特的做法啊。

张:这主要是得益于卓越计划试点啊,学校是千方百计地努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啊。随着卓越计划的推进,学校积极推动试点专业开展专业认证,构建起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质量评估和保障体系,筑牢国际化办学的基础,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同时,为配合教育教学建设与改革,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在完善校园网的基础上,建设了信息密集区和信息岛,打造了一个广泛覆盖的电子学习环境,进一步拓展虚拟学院的内涵,构建了一个多维的、无边界的校园。

黄:你们已经开始推进专业认证工作了,这个也是比较早的!信息化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工程师的国际流动日益频繁,我国各行各业国际化水平也显著提高。在此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不可避免地要按照国际基本标准来培养工程人才,不可避免地要走上与国际工程人才培养接轨的道路。你们以专业认证为牵引,以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为基础推进国际化办学,我认为是正确的做法。

张:之所以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国际化放在一起,也有个认识过程。以前,我们通过跟国外高校合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影响范围较小。我们的测绘学院与瑞士徕卡公司合作建设了实验室,徕卡公司提供最新的设备和技术,测绘学生受益良多;汽车学院与日本丰田合作,引进丰田模式,汽车专业学生操作规范性和水平有大幅提高;我们还有卡特彼勒班、宇通重工班,等等。但是,这些举措取得很好效果,但还没有达到从根本上推动整体教学质量提升的预期。随着专业认证工作的启动,我们对质量与国际化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卓越计划的第五个阶段就是要求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我们较早就筹备这件事了:2012年就明确提出试点专业要接受专业认证;要以认证为契机,促进学校工程教育改革,加强工程教育实践,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密切与企业合作办学,推进互认基础上的国际交流。2013年,学校系统开展了认证培训,制定了工作方案并扎实推进。经过认真筹备,测绘工程专业提交了申请,今年3月该申请被受理,专家组于7月进校进行了考察,认证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在推进认证的过程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而“学生中心、目标导向、持续改进”不但是专业认证的指导思想,更是质量建设的指导思想。依据专业认证要求开展建设的过程,实质就是加强质量保障的过程,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再者,专业认证的标准是“国际互认”的,通过认证意味着我们的培养标准、培养过程和质量保障达到了国际通行的要求,培养的学生得到了国际认可,这是实质意义上的国际化。我想说,没有质量就没有实质意义的国际化,提升办学质量的过程就是国际化的过程。专业认证前提下的国际合作,地位是平等的,基础是坚实的,效果是可期的。

目前,国家正在构建“五位一体”的评估体系,要体现分类评价、分类指导,要体现高校的质量主体意识,要体现注重内涵的导向。三升体育平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和年度报告质量填报已经持续了三年,而且,在2015年我们要接受审核评估,又是省内的首批高校啊!迎评促建是学校目前的重要任务,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并以此为契机,推动质量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黄:你们把质量建设与专业认证、审核评估紧密结合在一起,从标准入手,从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入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国际化办学,抓住了本质。

张:学校把专业认证作为提升质量的引领性工作来抓,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很大,不亚于2008年的水平评估!学校的毕业生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深厚的工程文化素养”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和社会赞誉,就业率连续多年在省内高校位居前列,2013年学校荣获了“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荣誉称号,被誉为“卓越工程师的摇篮”。学校还多次获得全省“十佳和谐校园”、“文化型校园”建设典型、全省师德建设“十佳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等,2013年,学校作为全国首批参加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研究的单位,加入了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并当选为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回顾学校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以需求为导向,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形势,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才能发现机遇,赢得机遇;把握机遇,推进改革,才能推动学校办学定位得以落实,不断提高质量,凝练特色。

2016年至2020年是学校发展的第四阶段,学校将全面开展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实现由新建学院到新型大学的二次转型。

黄:把握机遇,提升质量,打造特色才能赢得发展,这个经验不仅适用于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也具有普适性,确实是很宝贵的。 “二次转型”,这个提法很新颖,把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和向应用技术类型大学转型发展结合起来了。这段时间,就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问题我走访了一些学校。看到很多学校明确提出要走应用型的道路,而且不少已经付诸行动。安徽、河南、山东、重庆等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或出台政策或给予资金支持,鼓励转型。教育部及时进行了总结、推广和部署,并指导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我认为,这是中国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非常重要的战略步骤。你们是联盟的副理事长单位,我很想听听你们三升体育平台转型的看法。

张:黄校长您是联盟的顾问,我们也正想把对转型的想法和思考向您汇报,请您把关。

黄:咱们互相交流。对于我而言,交流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通过交流,不断加深对于转型的理解。

张: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正在进行调整,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正是此次教育变革的切入点。从政策层面追朔,至少可以到2010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2013年,教育部主持开展了“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今年,《国务院三升体育平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标志着向应用技术类型大学转型成为国家战略。

任何一场教育变革都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1998年,高校开始扩招,一大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运而生,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满足了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解决了高等教育规模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高等教育也必须做出适应性调整,着力解决结构、质量和公平问题。

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目的,我的理解是要解决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质量就业,促进教育公平等问题。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是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内在是人才培养结构适应人才需求结构而进行的调整,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类型上处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办学层次上正好处于职业教育层次提升的关键位置,处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立交的中枢地位,这是优势。同时,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存在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同质化、模式单一问题,导致就业质量不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紧密,学校发展远离了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的轨道,这是问题。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更好地发挥大学职能,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不仅地方本科院校面临转型发展的问题,所有高校都要思考转型的问题。

我同意这样的提法,就是应用技术大学,它不是一个大学称谓,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产物,是基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服务国家技术技能创新积累,立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直接融入区域产业发展,融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我认为,普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是相互贯通的,不存在相互独立的两个体系;不能把应用技术大学简单的、完全的归类为职业教育,也不能把应用技术大学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简单地划等号。应用技术大学开展的是职业指向非常明确的本科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更具包容性的大学形态,是职业教育体系和普通教育体系的有效衔接、沟通的“立交桥”,在技术技能创新积累、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和发挥区域文化中心作用、地位、水平、质量上将更加趋高,比重更大,将以多种资源联合体的方式办学,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开放办学体制。同时,应用技术大学的文化将更加开放多元、内涵更加丰富,是多种优秀文化的和谐交融。

黄:我觉得我们的认识是一致的,讨论应用型,不应该在定义上做文章、去纠结,而是应该看到其本质。走应用型道路代表着一个办学方向,应用型最重要的内涵是让我们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让我们的学校更好地具备服务地方、服务产业的能力,落脚点是办社会满意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大学都应该来关注。我在一些场合也听到人们的一些评论,认为新建本科院校是因为办学水平低才会被划为应用技术类型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应用技术类型不代表低水平,面向职场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也不是低水平,应用技术研究更不是低水平。

张:您强调的好!应用不代表低水平,更不代表低质量,各个领域均有卓越。

黄:大学发展要多样性,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同样也要注重多样性。对于大学而言,不管走不走应用型道路,都要关注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包括大学的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等,而不是其他非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对于走应用技术类型的高校,就是需要在高等教育的这些基本问题上,突出应用的特征。我看多几所学校的转型方案,有些不错,有的还需进一步完善。你们对于转型问题做了深入的思考,我想听听你们转型方案的制定情况。

张:长期以来,三升体育平台:在应用型本科建设道路上始终执着坚守,艰辛探索,学校的发展目标、价值取向与应用技术大学定位吻合,改革措施、发展走势也与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路径一致。学校提出“二次转型”,就是基于经济社会和学校发展的需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和外部规律,瞄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力争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大学功能逐步完善,在国际化办学、校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谈到转型方案,我们主要的想法就是要解决“为什么转、转什么和怎么转”的问题。

黄:这是几个核心问题。

张:刚才咱们交流了对应用技术大学的认识和理解,基本解决了为什么转的问题。接下来,就是转什么和怎么转的问题。

我们认为,要着力加强以下几方面的转变: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大学发展是一个长期积淀的历史过程,无论是转型发展,还是深化改革,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的职能,更好地担负起大学的责任与使命。转型就是要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包容的思想观念,争创一流,追求卓越。其次是办学模式的转变。应用技术大学是直接融入区域产业发展,服务技术技能创新积累的新型大学,要坚持扩大开放,进一步整合资源,打破高校单一主体的办学模式,形成多种资源联合体、多种运行方式的办学模式;第三是培养体系的转变。要构建融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本科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全新人才培养体系,搭建多种生源、多路径成才、衔接互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多元化产教融合新机制;第四是科技服务机制的转变。要立足区域、服务产业升级,构建基于问题和更具应用内涵、更贴近产业需求、更符合区域产业结构的新型学科专业体系。通过校企合作、产学协同创新,形成与区域、产业发展相融合的科技服务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第五是师资队伍建设的转变。构建适应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教师发展体系、教师评价体系,学校与企业、政府等联合打造具有新型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教师队伍;第六是文化建设的转变。要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协同,构建融大学文化、地域文化、行业企业文化等多元文化于一体的新体系,培育多元、开放、包容、和谐的大学文化,引领学校和区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黄:你谈的这几个转思路非常清晰,抓住了重点。转型发展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推进。

张:学校已经制定了转型发展方案,围绕上述几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主要任务:一是强化服务功能导向,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紧密结合区域(地方)主导产业、传统产业、优势产业、高成长性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探索建立动态化的调整机制,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优势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交叉;面向战略新兴产业,拓展新专业;强化优势、特色专业,构建优势专业群,实现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的紧密对接,提高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二是构建办学联合体,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不断扩大开放,逐步构建多种资源主体合作的联合体办学模式,实现资源整合优化,产学协同创新。积极拓展研究生教育,招收高职学生,加强继续教育,进一步完善多元、开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制定各层次技术人才教学标准和培养质量标准,以招生制度改革和“学分制”改革为依托,构建交换培养机制,打通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立交桥。三是深化校企合作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借鉴欧洲应用科技大学的成功经验,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和模式的研究与构建,深化校企、校地、校院、校校等合作育人,全面转变人才培养方式;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加强创新创业和工程文化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开放、多元、弹性、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多维度整合资源、拓展办学空间。在高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加强教育理念与教育技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并由此促进教育方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将继续完善第一校园建设,扩大校园开放;不断深化第二校园建设,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国际合作中心,与行业企业、公共服务部门、社区等深入合作、共同发展;大力推进第三校园建设,拓展多维的信息化校园,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升级,以广泛覆盖的电子学习促进学习,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五是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的培养。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提升教师工程素养和学历层次,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引进培育并举,加大领军人才梯队建设和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力度;从大中型企业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兼职教师比例,更好地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还要稳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保持稳定又激发活力。六是引入国际化、规范化办学标准,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按照工程认证的核心理念,完善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评估保障体系,保证和持续改进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七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我们启动了《大学章程》的制定工作,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黄:对于地方院校转型发展,你们的认识还是比较有深度的,转型发展的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

我还想问一个常问的问题: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的校长,你认为十几年来学校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对学校未来发展有哪些展望?

张:现在谈成功还为时尚早,如果说取得了一些成绩,那就是学校坚持需求导向、开放办学、特色发展,注重挖掘文化育人功能,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着力把学校办精办特,学校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得到社会认可,学校被社会誉为“卓越工程师摇篮”,令我们很欣慰!

说到困难,我的感受还是很深的。新建地方院校的发展确实很难:首先,难在观念的转变上。合校初期,办学层次从专科升为本科,很多教职员工不适应。学校开展广泛讨论,又以评估为契机不断宣传,可还是有所谓的“专科痕迹”。如今,学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首先的困难还是观念转变,对于以生为本,学生中心理念,从理解内涵到逐步树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次,就三升体育平台:而言还有个地缘问题。黑龙江省是边疆省份,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却是高等教育大省和强省,更是工程教育大省和强省。以总量相对较小的经济规模支撑起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客观上存在较大压力。与此同时,学校仍面临内涵与外延建设的双重压力,这种较大的压力还将在较长的时期内存在。

谈到未来的展望。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实现由新建学院向新型大学的“二次转型”是我们的目标。我心目中的应用技术大学一定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的、社会满意的大学。特色鲜明,不仅意味着毕业生具有鲜明的特征,更意味着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不仅意味着学校要在某些学科专业领域形成优势,更意味着具备更强的服务地方、服务行业和产业的能力。高水平就是坚持追求卓越,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逐步完善学校的功能,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实现层次和水平的递升跃迁。转型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是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面临很多困难,需要学校自身努力,更需要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企业以及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学校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之路,努力实现转型目标,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大学。

黄:张洪田校长对学校发展的思考,对学校定位的准确把握,克服重重困难的坚定信念,抢抓机遇、赢得发展的执着精神,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作为有着60多年办学历史的新建本科院校,其骨子里流淌着昂扬向上,不畏艰难,追求卓越的鲜活血液,凭借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不懈的改革创新,他们已经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崭露头角,相信实现应用技术大学目标可计日而待!

  • 学校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红旗大街999号
  • 总机:0451-88028000  传真:0451-57678811
  • 版权所有:黑龙江工程学院  黑ICP备:110059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