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作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完善保障机制,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稳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如期实现“两基”目标,2011年通过“两基”国检,2015年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验收,教育工作实现了从薄弱学校改造向标准化学校的大提升、从“两基”达标到均衡发展的大迈进。
按照《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督导评估细则》要求,全市16所义务教育学校12项核心指标和28项普通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相应指标要求,达标率为100%。主要指标分别是:小学平均班额为36.13人,其中城区小学40.92人,农村中心小学21.98人;初中平均班额为48.41人。小学生均用地为38.89㎡,初中为28.41㎡;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11.09㎡,初中10.07㎡;生机比达到7:1,师机比2:1;小学生均图书为23.71册,初中26.56册。运动场地、实验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中小学教师学历等均达到省定标准。
按照《甘肃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标准(试行)》中的入学机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4个A级指标、15个B级指标和29个C级指标逐条进行自查,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省定评估标准,自查自评得分为97.5分,州级复评得分为96.5分。
根据《甘肃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众满意度调查工作实施方案(试行)》要求和工作程序,我市采取多项式、全方位进行宣传,积极动员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群众网上参与公众满意度投票,参与人数已达到省定标准。
坚持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工作优先研究,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育困难优先解决,统筹协调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教育协调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乡、街道及职能部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制和考核评估制度,创新建立了县级领导包校制度、职能部门联系帮扶学校制度,人大、政协视察、调研年度教育工作机制,形成了政府牵头组织、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上下联动、合力助推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坚持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体制,逐年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力度,切实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教育经费保障充分,落实到位。
高标准建设,倾力改善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紧紧抓住国家、省上项目和资金向民族地区倾斜的大好历史机遇,用足用活现有政策破解全市教育发展难题,积极争取资金、落实项目、加快建设,努力实现城乡、校际间办学条件的均衡发展。把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全方位、多措施培养、铸就了一批精神状态良好、工作热情饱满、职业道德高尚、业务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市政府通过公开招考、现场直聘等方式,累计引进、招录中小学教师180名。通过转岗培训,将31名富余学科教师转岗为幼儿教师,有效解决了学科紧张和学科结构性矛盾。根据学校实际,基本配齐了宿管、校警、校医等教学辅助人员。自2015年以来,累计选派教师参加“国培”“省培”等各类培训项目1146人次。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215.69万元,发放班主任岗位津贴124.05万元。为10名乡村教师落实农村中小学任教以奖代补政策,发放奖补资金4万元。积极推进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先后投入760万元,建成教师周转房72套,144名教师入住,保障了农村教师安有所居,安心从教。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艺术节、文化节、读书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现有音乐室、舞蹈室、心理咨询室、书法绘画室等196个功能室,充分挖掘学生特长,全市各学校成立小百灵龙头琴、腰鼓、藏文书法、唐卡、剪纸、校园足球等268个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结合民族学生学情实际,开办市中学特长班,市财政年均拨付10万元予以支持,加快推进藏区艺术人才奠基工程。
如今,清新的校园环境,优越的教学资源,无不让人感受到合作市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与民生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