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子建设”行动,聚焦整顿关键。把支部班子建设作为整顿工作的首要任务。对党组织班子配备不齐、党组织书记空缺的村级组织限期进行调整;对思想僵化、观念陈旧,缺乏驾驭经济工作的意识和能力,缺乏内在发展动力,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的党组织班子通过谈心谈话、赴外培训等方式,帮助其开阔眼界、增强干劲、提高素质;对班子不团结、不协调、村级管理混乱、矛盾纠纷集中的村级组织,找准原因、理清问题、化解矛盾;对在职不在岗、在岗不履职、履职不尽责的党支部书记进行了通报批评;对连续两年被界定为软弱涣散的2个村级组织和1个非公企业党组织,由县委组织部定点包抓,坚持不转化不脱钩。
“阵地建设”行动,夯实基础保障。把强化组织活动场所和村级服务中心建设作为整顿工作的一项基础性硬任务。针对全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服务中心在日常运行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村级办公场所规范化建设要求,筹资108.76万元对曲瓦乡城马村等21个功能受损严重的村级阵地进行维修,筹资126.89万元为新建成的37个村级综合服务中心配置办公设备、完善基础设施,筹资64万元为曲告纳镇莫洛村、上大年村新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立了基层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和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制度。为进一步加强财力和物力保障,县委组织部还制定了各领域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标准。在上年度县管党费结余资金中,为机关工委划拨2万元工作经费,着重用于机关事业“后进”党组织整顿工作;为非公企业党建办投入1.3万元资金,并购齐了电视、电脑等党员教育培训必备设备,有效补齐硬件短板,为更好地发挥组织活动场所职能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民服务”行动,解决突出问题。把为民服务、解决问题作为整顿工作的重要抓手。多渠道开辟便民服务和直接联系群众渠道,结合脱贫攻坚行动,实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结对帮扶制度,县级党员领导干部每人至少确定3个村作为集体经济联系点,乡镇班子成员每人可至少确定1个村作为联系点,指导发展集体经济,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求县直部门单位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帮扶重点,从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每年为软弱涣散村优先争取发展1—2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着力提高村级组织自身“造血”功能。同时,针对各领域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不同表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扎实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和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专项行动。6月份,联合县综治办、县公安局、县司法局等单位结合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和法制宣传、形势政策、社会稳定“三项教育活动”,深入全县各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大排查、大走访和宣传教育活动,对信访问题突出的村级组织,充分调动乡镇领导班子、“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工作队深入群众、理顺情绪,找准原因,化解矛盾。
“阳光党务”行动,规范制度机制。把促进制度落实、打造“阳光党务”作为整顿工作重要举措。针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党员活动开展不经常,党内生活不严肃等26项问题,县委组织部以及各党(工)委按照包抓片区和属地原则共指派了15名党建指导员,帮助党组织进一步梳理完善各项制度,不断提高制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紧抓制度落实这一关键,从严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党务政务财务公开、党员设岗定责履职承诺等11项制度,用制度落实提升党建质量。尤其在4个软弱涣散党组织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中,建立健全了民主管理监督机制,规范了监督内容和程序,切实做到“大家的事大家管,大家的事大家办”,有效防范村“两委”对农村集体“三资”缺乏有效管理和办事不公、优亲厚友、侵占集体资产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预警监测”行动,强化跟踪落实。把“预警提示”行动作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提升的重要载体和机制抓实抓好。在全县各级软弱涣散党组织中实行挂号销号、定期督查和单项考评制度,推行1名党工委书记包抓1个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机制,建立整顿工作台账,定期巡回督促检查,每月25日定期通报整顿进度,对整顿工作滞后的党组织实行“预警监测提示”,督促加快落实。年初以来,县委组织部充分利用六大专项行动和基层党建“大走访、大调研、大督查”契机,组成6个工作组,深入21个村级组织、6个机关事业单位、3个非公经济组织和2个社会组织开展了为期5天的实地走访督查,累计为各乡镇党委、县直各党工委和软弱涣散党组织下发督查整改意见书50余份,列出整改清单200余条,并定期跟踪督查整改落实情况,有效防范问题“反弹”和软弱涣散党组织“回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