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要过上好日子,等是等不来的,要找准路子,选好产业,自力更生,才有希望。”玛曲县木西合乡木拉村党支部书记伊合念说。
木拉村距离县城129公里,交通闭塞。全村有牧户375户2209人,其中贫困户19户99人。伊合念2017年1月当选木拉村党支部书记后,没有被贫困程度高、群众致富门路少、增收渠道窄等摆在面前的困难所吓倒,而是立足村情,在畜牧养殖业上做起了文章,如今他已经是全村创业致富带头人。
自己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是真的富。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先后成立了多家牧民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贫困户通过草场、牲畜、劳动力等方式入股,年底进行分红,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有了新的出路。
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队伍中不仅有支部书记的全情投入,更有牧民党员的真情付出。有这样一位党员,他把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作为最大的愿望,他就是全省道德模范、阿万仓乡道尔加村牧民党员特布考。在坚持给群众送羊、送马、送钱的同时,2011年,他成立了玛曲县阿万仓乡特布考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的第一时间,他就把全村的13户贫困户全部吸收了进来,每户贫困户通过专业合作社每年能增收3000余元。同时,他还积极鼓励11名优秀青年牧民入党,成立了合作社党支部。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随着玛曲县脱贫攻坚步伐的逐步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牧村基层党组织和牧民党员在脱贫攻坚工作一线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他们争先进、当先锋,使党徽在各乡镇熠熠生辉,让党旗在草原深处的牧村高高飘扬。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玛曲县坚持把基层党建与精准脱贫深度融合,通过筑强堡垒、头雁引领、素质提升等措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为决战贫困、决胜小康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实现了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的同频共振。
夯实基础
激活“改革一池水”
“有了网格队伍就是好,遇到困难,办法就多了,群众诉求有着落了,村民之间的心贴得更近了。”齐哈玛镇塔哇村村民才智说。
牧村“开新花”,村民的获得感今非昔比,这一切都得益于齐哈玛镇的网格化管理。
齐哈玛镇党委从牧民群众居住分散的实际出发,率先推行了网格化管理,探索建立了党支部+党小组(网格长+联户长)的服务机制,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位,将全镇划分为39个网格片区,建立网格党小组37个,配备网格长39名、联户长144名,依托网格片区,全力推行包村领导、包队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镇各单位干部职工与全镇1147户牧民和300多名僧人结对帮扶工作制度,从而实现了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
齐哈玛镇党委书记杨新华介绍说,“通过网格化管理模式,我们真正做到了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
在网格化管理机制下,党员们各司其职,通过排摸情况、帮办实事等方式帮助群众解决了很多生产生活和增收致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了群众对党员的满意度。
齐哈玛的“蝶变”,是玛曲县牧村基层党建工作抓队伍促提升、抓责任促落实的一个见证,更是夯实牧村党建工作基础,激活“改革一池水”的缩影。
群雁高飞还需头雁带领。玛曲县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环境整治、维护稳定等中心工作,选干部配班子、抓基层打基础,坚持将群众信任、威望高、能干事、想干事的牧民党员、致富带头人选入牧村“两委”班子,使牧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高度重视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建设,2017年,筹资181万元维修村级活动室13个,投资179.3万元新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4个。
创新机制 撑起“发展一片天”
玛曲县地广人稀,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为确保牧民党员日常教育力度不减弱、水平不降低,玛曲县积极创新党建工作模式。
积极探索出“互联网+基层党建”新模式,全力打造网上学习、交流、服务、监督平台,利用手机微信,开通了“指尖上的党建”等10个微信交流群,通过定期推送藏汉双文党章、各类方针政策、党建工作信息,实现了牧民党员日常学习教育全覆盖。
大力推行“品牌党建”,确定了以“建立党员中心户,搭建牧民连心桥”“亮明党员身份,争当维稳先锋”等为重点的“一乡一品”党建工作特色品牌9个,丰富了党建工作内涵,激发了基层党组织活力。
深入开展“边界党建”,以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活动联办等多种形式,各乡镇与周边接壤乡(镇)签订《边界党建协议书》20余份,加强了与边界地区党组织的深层交流和多领域合作。
全力实施“聚力党建”,将村级办公经费标准提高到了每年3万元,村组干部报酬标准提高到了2.15万元和8500元。设立了党建创业帮扶基金,每年评选党员创业户36户,每户给予2万元扶持。
培育一批新党员、建设一批好阵地、形成一批好机制、树立一批好典型……在推进牧村基层党建工作过程中,玛曲县一步一个脚印,通过持续深入探索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全县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零距离服务 打通“最后一公里”
这几天,在欧拉乡扶贫产业园区善惠石料加工厂打工的独居老人万考,领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资。放在几年前,他根本不敢想有朝一日自己还能在家门口打工,不仅领到了工资,还拿到了分红。
万考的梦想成真得益于欧拉乡“党建+精准扶贫”的工作模式。在得知万考是一位独居老人,缺少增收渠道的情况后,欧拉乡党委、政府积极施策,由包村领导、包村干部和村干部共同组成了“三级联络员”,通过牵线搭桥,推荐万考到石料厂打工,并说服他投资本金5000元入股石料厂。
“现在,在石料厂上班拿工资,生活有了保障,没有啥后顾之忧了。”万考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在如何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深化抓基层党建助力脱贫攻坚的实践中,玛曲县把落脚点放在了优化服务上。为此,全县积极探索出“支部+合作社”“支部+电商”等产业扶贫模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引导牧村党员带领群众致富。进一步加强对村“两委”班子、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大学生村官“四支队伍”的日常教育管理,充分发挥他们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的主力军作用。统筹党建资源力量,以15个贫困村为重点落实资金450万元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增加集体收入。各乡镇(场)开展党建促脱贫“一乡一品”党建品牌工程,发挥各自优势,推进脱贫工作。
“深入+身入”与“心入+情入”,玛曲县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俯身接地气,零距离服务百姓,走出了一条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