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升体育平台

图片

您好!欢迎访问合作市人民政府网站!
甘南州政府

将传统文化“烹”出现代味儿

发布时间:2017-04-06 18:07:55 阅读次数:次

 “卓尼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藏族先民就生息繁衍于洮河沿岸,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具有洮河特色的五大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土司历史文化、洮砚产业文化、觉乃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是洮河文化的精粹,是咱卓尼儿女的骄傲!”谈到卓尼的文化,县教育局的李德全老师自豪的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伴随着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卓尼将校园和生态文明小康村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阵地。

  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校园

  传统文化的传承,校园是重要阵地。卓尼县把握课改要求,立足地域优势挖掘教育资源,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打造浓郁“地方味”教育,使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促进了学生多元成长,形成了文化与教育同发展、共繁荣的局面。

  家门口”资源是最方便、也是最宝贵的教育财富。在深入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卓尼把民俗文化入校本兴趣课程中,分期分批在条件成熟的学校建立藏戏班,唐卡绘制班、藏族舞蹈班、民歌兴趣班、马头琴弹唱,大力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专业演员走进校园义务开展普及教学。

  在卓尼县藏族中学的藏戏兴趣班里,十几个学生身穿戏服,手拿折扇,演绎了《松赞干布》当中的一段经典曲目,引得台下掌声连连。

  “第一次听藏戏,我就喜欢上了。学习藏戏是课外活动的另一个内容,我希望将来能当一名藏戏演员。”藏族中学的楞本才让学习藏戏一年了,说起这一家乡“特产”,他情有独钟。

  “这些孩子们学跳舞很认真,巴郎鼓舞排练,没多长时间大家都掌握了基本要领”,卓尼藏族风情演绎中心的萨姆草感叹着。

  原汁原味的乡音乡调吸引着孩子们,推动了民俗文化在师生中的传播,形成了人人能唱会跳、校校有“戏”的局面,为传统民俗文化增添新的活力。

  传统技艺走进课堂

  卓尼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些文化沉淀着历史记忆,与现代文明交融,形成一道独具时代特色的文化风景线。

  卓尼积极尝试把“非遗”项目引进校园、引进课堂。在美术课上,他们把“虎头鞋、帽制作”、“草编”、“泥塑”等传统手艺融入教学内容,使课堂多了一份浓浓的乡土气息,学生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

  老师和孩子们集体参加手工制作,手把手的教孩子们。学校还遍寻民间“非遗”传承人,邀请他们走上讲台现身说教,面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传授传统手工技艺。

  桥南藏族中心小学的孙老师有着20多年的剪纸经验,他负责给小朋友们上手工制作课,系统地开展剪纸艺术教育。学生们用手中的剪刀,剪出了一幅幅活灵活现的作品,一花一草、一物一人,都是他们的剪纸素材。

  “剪纸是一项技术活,既需要耐心,也需要美感。每做出一作品,我都很有成就感。”五年级的小朋友刘涛说。学生的剪纸作品不仅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认可,还在校园内参加了手工制作大赛,赢得广泛赞誉。学生们在享受传统剪纸艺术带来的无限快乐的同时,也使这项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在校园内生根发芽。

  体育游艺焕发新生

  在扎古录镇九年制中心学校,课间学生们精彩的跆拳道表演,让围观的师生大开眼界。

  授课老师说:“学校首先看中跆拳道既可强身健体,又能锻炼意志培养学生专注的态度和认真顽强的精神,另一方面还有间接辅助学习的作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初中的学生学习一些正规的动作要领,还创编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练习的跆拳道操,把一些基本动作相应简化。考虑了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年龄特点,最大限度发挥跆拳道操的强身健体作用。

  随着教练一声令下,在动感的音乐中,二十几个喜欢跆拳道操的小学生开始跆拳道表演操。整个跆拳道操音乐韵律感十足,充满快乐、积极、健康的气息,并且易教易学。跆拳道表演操真真是扎古录镇九年制义务中心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学创新。

  除了跆拳道走进学校,游艺项目秧歌舞等也装点了学生们多彩的学习生活,更让传统文化在校园绵延不绝。

  卓尼将身怀绝活的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聘为兼职教师,如藏戏和唐卡绘制的老师,他们定期走上讲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民俗在校园工作呈现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局面,既发扬了传统文化又让学生们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爱好。

  “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教育内容,对学生心智成长大有益处。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非遗进校园工作,把其打造成一张更加鲜亮的教育名片,用文化塑造每个孩子高雅向上的精神世界,让人人找到自由快乐的发展空间。”州教育局副局长旦正才让说。

  统文化大步迈入新时代

  洮河在卓尼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城中河”,城中河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像莱茵河之于波恩、尼罗河之于埃及等。

  逐水而居,是人类的本性。如今洮河两岸,97个行政村,初步实现了“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村都有文化大院”的目标,文化味浓了,洮河开始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人们纷纷向洮河两岸靠拢,卓尼传统文化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近几年来,卓尼不断加大对本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宣传推介工作。1995年,洮砚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民间雕刻)之乡”;2008年,洮砚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觉乃"(也称“三格毛”服饰)卓尼藏族(三格毛)服饰被列为《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莎目舞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洮砚雕刻技艺”、“卓尼木雕”、“三格毛服饰”、“土族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加了第二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六届甘肃省文博会和建州60周年展览活动,进一步展示了卓尼文化和民俗民风。

  一河清波,两岸绿色,鱼翔浅底,鸟语花香,这些存在于诗人诗篇中的浪漫描绘正在从梦想照进现实,在洮河两岸不断上演着。

上一篇:尼巴:面向阳光的村寨

下一篇:州幼儿园发放“为民办实事”项目学前教育保教费补助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