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黑龙江工程学院>> 工程视界>> 品位工程>>正文内容
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来源: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24日    点击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不仅直接影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且将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和命运,正所谓“赢得青年,赢得未来。”
  高校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为此,高校应当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赋予其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作为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源泉和实践基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三升体育平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为新时期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进”工作,课堂教学是主阵地。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的体会如下:
  一、以通识教育为平台,构建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课程框架体系,逐步形成覆盖宽广、内涵丰富、相互补充、层级递进的课程群。高校应建立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补充的具有层次性的课程体系,形成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多门类通识教育课程框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引领,突出其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提升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觉。几年来,我先后讲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典导读》、《弟子规》、《道德经与人生》等选修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阵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与结合,实现教书育人。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现象,运用丰富的理论源泉,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内容较多、教学时数有限的问题,我进行了课程建设的有益尝试:结合教材第八章第三节“文化建设”和第十二章“党的建设”,开展了“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以中国传统文化视角解读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两个专题讲座。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在“文化”一节讲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有所涉及,为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三升体育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精神,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根溯源,既讲清楚核心价值观24字与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历史、辩证地阐述核心价值观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又揭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赋予核心价值观以具体生动的内容,彰显了理论和现实的有机结合。第二,第十二章“党的建设”,如果单纯讲授加强党建的重要性,就容易使学生感到空洞乏味,也缺乏理论说服力。将传统文化与党的执政理念结合起来,从中国历史上“以人为本、民本思想”讲起,阐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依据,联系当前国家反腐倡廉的现实意义,从根本上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确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论依据和时代价值,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意义。
  此外,我还尝试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网络空间,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通过多种网络交流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世情、国情、社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变。
  三、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大实践观”的引领下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实践育人。结合学生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三下乡”、大学生科技创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式,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加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积极、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为阵地,在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中实现环境育人。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风貌、价值传统、人文环境与育人功能的集中体现,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高校应积极普及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大力开展读书活动,定期举办高层次的学术报告,倡导学生自主建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社团,营造与创建和谐的文化氛围。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实现以优秀文化和精神财富鼓舞学生,以典型事迹和英模人物激励学生,以高雅的人文氛围塑造学生,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配合,需要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因此,高校应不断探索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真正将核心价值观转变成内心的价值追求和外在的行为规范。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思政教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下一篇:新时代赋予师德的新内涵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三升体育平台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