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在乡镇小学任教5年的美术特岗教师。初到这所乡镇学校时,我心里有对工作的热情和期待,也掺杂着因陌生环境而产生的迷茫,五味杂陈。初见校长时,他告诉我,学校目前只有一名美术教师,负责的是学前班,以后就由我来承担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了。听了校长的话,我既兴奋又不安。 带着热情和期待,我踏上了三尺讲台。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接一个挑战:陌生的工作环境、难懂的方言、淘气的孩子、教学经验的不足……我一点点摸索着、一天天进步着。 经过一学期的磨炼和学习,在新教师公开课上,我的教学得到了校领导和同事的肯定和鼓励,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身边的温暖。“我们相信你可以的,果然没走眼”“你的课堂语言很精练!”“这幅剪纸我好喜欢,可以送我做纪念吗”……一声声暖心的话语,一句句耐心的教导,都激励着我做得更好。不久后,我创设了学校剪纸社团,很受学生欢迎。渐渐地,心里那种身为教师的责任和快乐,越来越强烈。 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而美育不仅是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情操教育和心灵塑造的途径。刚开始,孩子们对美术课的概念很模糊,于是,我从最基础的线条和形状教起。学校没有足够的颜料和画纸,我会买来当小奖品送给孩子们,还带着孩子们用树叶、石头等天然材料作画。 学校地处洮河之畔,结合大美羚城“恬美勒秀·生态羚南”的发展定位,2022年,我在校长的指导下创新性地推出了“石头生态课程”。这一项目式校本课程,将自然环境资源与美术教育相结合,通过“寻石、探石、玩石、绘石、写石、说石”六个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石头的奥秘,感受自然之美,同时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 那时,班上有个叫完玛当智的男孩,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上课也从不主动发言。在一次绘石课上,他把一块椭圆形的石头画成了洮河边的牦牛,石头的纹理恰好成了牦牛的绒毛。他低着头小声对我说:“老师,这是我爷爷放的那头老牦牛。”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美术可以让内向的孩子找到表达的出口。 去年秋天,我带着孩子们在校园里采集各种树叶,教他们用树叶做拼贴画。有位家长特意来找我:“多老师,我家丫头以前总爱撕作业本画画,现在天天在院子里捡叶子,说要做‘会开花的画’。这都是您教得好啊!”同事们也常会在办公室里讨论:“多老师带的孩子,现在看啥都带着‘画儿’的眼光了。”我觉得,这些话语,比任何奖状都让我感到自豪。 成长之路虽非坦途,却也并非崎岖难行。作为特岗教师,或许没有站在城市讲台上的那份光鲜,但我们播下的,不只是艺术的种子,更是点亮乡村孩子眼睛里、心灵里那簇光的火种,这便是在我的特岗岁月里最沉甸甸也最温暖的收获。我在每一个细微的进步中累积,逐渐蝶变,向着更加理想的自己稳步前行。 来源:光明日报 |
【关闭窗口】 |